关于北京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空气监测站的说明
点击: 次 时间:2016-07-12 12:03
一、概述
烈日当空,车水马龙的街边静静伫立着一座四四方方的小房子,乍一看还以为是造型独特的报刊亭。“这就是标准配置的空气监测站,大小是3米×3米。不过我们正在进行改造升级,完成后新建的站点都是3米×7米。”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自动监测室主任魏强介绍道。
二、详细说明
这个小房子,就是我们每天看到的空气质量大数据的诞生地。不到20平方米的房间里,微波炉大小的监测仪器从房顶至地板整齐码放。仪器上分别标识着臭氧、一氧化碳、氮氧化物、二氧化硫、PM10、PM2.5六项污染物。
魏强指向房顶,“看到天花板附近的玻璃瓶吗?那就是我们抽取室外空气的工具。实时采得的样本被输送到与玻璃瓶相连的管子中。管道分别通向不同的仪器,监测不同的污染物指标。”
这些污染物监测数据,会实时显示在房间中央的电脑屏幕上,并随时传输至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和中国环境监测总站。所有设备均自动运行,专业团队一两周进行一次常规维护就够了。
北京市从1984年开始建设数据监测网络。到2012年,已有35个站点。今年,环保部门正在开展网络系统升级,预计明年将有更多的站点建成并投入运行。
北京市环保局环境监测处副处长董险峰表示,新的监测站类型更丰富,增加了农村站、山区站、工业集中区等站点。此外,还新建了垂直站,能对分层流动的大气进行垂直梯度分析,让监测变得立体。监测时,除了常规仪器,针对PM2.5单项监测的小型设备也将大规模投用,这种设备看起来像小型电表箱,布设非常方便。
“大数据基础网络的升级,让空气质量监测服务更具‘精准范儿’。”董险峰拿出手机,打开监测中心APP“北京空气质量发布”,指着屏幕对记者解释道,“现有35个监测站,民众可以找到距离较近的点位作参考。以后站点多了,空间分析会更精准,市民能找到离自己更近的站点,实现空气质量信息的‘贴身’服务。”
空气质量新标实行之后,百姓对监测数据还有很多不放心。有人认为,监测站往往设立在环境良好的公园等地;有些地方甚至在站点周边重点洒扫,试图“美化”监测数据。
站点选址有“猫腻”,恐怕是大家都担心的问题。对此,环境保护部监测司环境质量监测处处长肖建军表示,监测站严格按照《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布设技术规范》选址,兼顾代表性、科学性、稳定性和维护的便利性。按照功能划分,包括评价站点、区域站点和交通站点等。评价站点反映的是空气质量的整体状况和变化趋势,主要依据建成区面积和人口密度确定;区域站点反映的是污染物区域传输和影响范围,主要布设在大气传输通道上。
“有些城市在公园选点,是因为实际工作中,既要考虑城市规模、空间代表性等,还要考虑点位采样高度、运行稳定性等因素。”肖建军说,“这类站点的空气污染程度并不一定低。我们在一些城市做过统计,公园站点的污染物浓度在某些时段比其他站点高。”
第一关,是数据的“一点多发”。各地监测站的数据,在对社会自动发布时,会同步传输到中国环境监测总站,中间不存在时间差,内容也完全一致。
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大气室主任李云婷告诉记者,早年间不少站点都实行人工监测,数据从产生到发布的周期长。现在所有站点都自动采集数据,并每小时对外发布,大家看到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都是最新鲜、最真实的。虽然受仪器故障影响,监测数据偶尔会有异常,但专业技术人员会在随后的审核过程中检查更正。
第二关,是远程监控。肖建军表示,在线远程质控平台囊括了现有的1436个国控监测站。一旦关键参数有异常,监控平台会自动报警,环保部门会派人检查。
董险峰以北京为例分析道,“北京每个点位都有视频监控,如果出现影响环境监测的问题,能被第一时间发现。此外,如果某一站点的数据明显异于其他点位,一般不会将其纳入统计结果,我们也会去现场核实。”
第三关,是国家每年开展的飞行检查、交叉检查等。董险峰解释,前者是在不通知当地环保部门的情况下,直接派巡视员去站点,后者是不同省市之间的互查。
“未来,按照‘谁考核谁监测’的原则,国家将上收所有国控空气质量监测站点,由现在的地方自管转为国家统一运维、质控和管理。”肖建军指出,这能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防止人为干扰,确保数据真实可靠。
谈及监测站点重点治理的问题,肖建军表示,希望地方政府能把力气用在大气污染治理上,如果只追求短期效应,不落实源头治理,就是舍本逐末。
在监测部门看来,数据的真实度有所保证。然而不少市民却觉得,环保部门公布的数据,时常和自己的感受不一致。“今天数据显示中度霾,可看这天儿怎么也是重度了吧!”“都说今年环境治理成效初显,但冬天雾霾这么重,是不是又忽悠大家呢!”
数据是干巴巴的,老百姓的感受可是活生生的,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数据与公众感受两张皮?
李云婷认为,近年来,公众对空气质量高度关注,重污染天气的直观冲击太过强烈、深刻,甚至盖过了人们对优良天气的印象。“公众感受是检验环境治理成果的重要标尺,也是支持我们工作的强大动力,希望通过努力,能让‘APEC蓝’‘阅兵蓝’常驻北京。”
“监测数据不仅为决策和执法提供重要依据,还应为公众的环境知情权、参与权和监督权提供准确信息,”肖建军说,“我们欢迎并且需要公众监督。”
为了让各方都能看到北京市35个监测站的实时数据,监测中心尝试多渠道发布,并特别注重与新媒体结合。以前,监测中心微博用excel表格发布数据,有网友留言表示“太死板了”。于是工作人员调整思路,采用文字、遥感图片和背景介绍等多种方式,一下子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,各大媒体也开始频繁转载数据。“了解公众需求,才能把服务工作做到点子上。”董险峰说。
肖建军说,环保部门在积极探索与公众互动的方式,比如加大科普力度、改进信息发布方式、向公众开放监测站进行参观等。
让枯燥的数据“活起来”,缩小与百姓感受的差距,是监测部门努力的方向。不过,工作人员表示,仍有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。
例如,目前交通干线上的监测站只覆盖到四环以内,五环、六环以及各大高速路上都没有,而这些地方恰恰允许大货车通行。“大货车虽然不能进六环,但不代表对北京空气质量没影响。缺少站点,我们无法具体分析。今年加密布点之后,才能一探究竟。”李云婷说。
此外,加强部门联动,也极为必要。董险峰表示,今后北京需要建立部门间的监测数据共享平台,提高各类数据的使用效益。“数据不利用就是‘死’的,仅供一个单位使用是低效的。让数据‘活’起来,我们的供给才能充分满足老百姓的需求。”
上一篇:关于甘肃—青海食品研发与检测联合实验室的报道 下一篇:关于甘肃—青海食品研发与检测联合实验室的报道